地大物博的祖国令人自豪。感谢大地,用丰富的物产养育了13亿儿女,但无休止的索取让这方土已经不堪重负。政策法规保驾护航,土壤修复势在必行,2015年水十条落地后,土十条将成为市场下一热点。
土有重疾,不治将恐深 土壤修复概念股借机崛起
土壤污染直接关系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是构成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接连曝出的镉米、血铅、砷中毒等事件让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浮出水面。民以食为天,保证不了舌尖上的安全,何以谈发展?
不仅如此,工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调查显示,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排放也能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日积月累,让宝地变毒地。
土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两年前,湖南镉大米事件闹得沸沸扬扬,镉大米也成为热词。始作俑者重金属镉,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和农田。面对土地日益明显的病情,2005年4月到2013年12月,我国开展了首次土壤污染状况会诊。
八大类土地污染问题*为突出,分别是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干线公路两侧等局部地区,其中重金属已成为*主要的污染物。
本次调查,提升了各地土壤环境监测能力,为建立全国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数据为完善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与规划、确定土壤污染治理重点区域、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查成果对加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指导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法规保驾护航,土壤修复势在必行
据悉,继大气十条、水十条后,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望于近期出台。总的思路是: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基础,坚持源头严控,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公众参与。
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高度重视,各地区、各部门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然而不难发现,一些土壤修复的成功案例还是得益于一些偶然因素,例如土地升值潜力、重特大事件的发生或者各种难得的历史机遇,较缺乏一种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此,《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也指出,除了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外,还应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实施土壤修复工程。国家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示范,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此外,加强土壤环境监管。国家将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建立土壤污染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投入品乱用、滥用问题,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运输和处理处置活动,以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