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技术应用 > 正文

在操作制度上采取降低炉内热流强度的措施

发布日期:2014-09-05 来源: 煤气发生炉产业网 查看次数: 173
核心提示:    依靠附着物工作的模块式炉身,初始状态附着物较薄时依靠加大冷却水流速的办法可以抵御较高强度的热冲击,
 

  依靠附着物工作的模块式炉身,初始状态附着物较薄时依靠加大冷却水流速的办法可以抵御较高强度的热冲击,而初始状态附着物较厚的条件下,附着物本身能否稳定存在则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凝固与熔融的温度,即与附着物的成分有关。表中附着物厚度为40mm时,瞬时温度场重新平衡时热表面温度低于初始值,说明在此厚度下,热边界上的热流强度不足以维持初始热边界温度,即整个温度场此时为降温过程。在这种状态下不宜采用大流速冷却以利于节焦。

  由于热前沿距冷却水管距离较远,温度场受热冲击后热表面温度迅速上升,冷却强度的大小对平衡后的热边界温度影响很小,*终平衡时热表面温度远大于初始温度,即对附着物厚度控制方面冷却的影响已很弱。需要说明的是:在热流强度为30000kWPm2,初始热边界温度为1200e条件下,由于温度场重新达到稳态时热表面温度大于附着物熔化温度,所以附着物的厚度不可能维持80mm以上。

  若要维持其厚度必须在操作制度上采取降低炉内热流强度的措施。模块式无附着物生成情况下,随着侵蚀的加剧,受热冲击时温度场重新平衡时间变短。侵蚀达60mm以上时应防止冷却强度过大造成的焦比增加。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