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情动态 > 正文

跨区域碳市场“破冰”还需打破多项“壁垒”

发布日期:2015-06-29 来源: 煤气发生炉产业网 查看次数: 189
核心提示:主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与全国碳市场的第六届地坛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会议聚焦全国碳市场建设,围绕如何以京津冀

  主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与全国碳市场的第六届地坛论坛日前在京举行。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低碳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会议聚焦全国碳市场建设,围绕如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促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展开了充分研讨。

  相关人士表示,自2013年底开市以来,北京碳市场在配额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配额交易量突破500万吨、交易额2.28亿元,均居全国前列,试点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同时,北京已经与天津、河北等省市签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并与河北省承德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跨区域交易试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但为建设区域性碳市场奠定了基础,也为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评说:

  全国碳市场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就是区域性碳市场的建立。而京津冀一体化,也给建立区域性的碳市场提供了机遇。

  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徐华清介绍说,在跨区域碳市场的研究与实践中,河北承德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河北的张家口以及江苏的镇江都还处在有序推进的沟通与协调中。

  目前,河北承德市6家水泥企业已经纳入了北京市碳排放交易系统。初步测算,这6家企业的碳排放占整个承德市碳排放的60%左右。此外,承德市的林业碳汇项目,已经在北京环交所成功挂牌,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了7.05万吨。

  然而,区域碳市场虽已有突破,但挑战犹存。

  首先是主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以及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只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一些管理权限,对于市人民政府并没有明确对应的管理权限,因此,哪个部门来落实、相关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如何建立是跨区交易实践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是*为核心的问题,即配额分配如何考虑地区性差异,更好地反映控排要求和减排成本,具体可细化到控排系数如何更好地反映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企业差异。

  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河北明显比京津二市落后。从产业结构上看,河北的碳排放量肯定要比京津地区要高。如果配额分配机制不到位,那么对于河北企业来说,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碳市场意味着要从碳市场购买配额,付出更多额外成本。

  另外,在总量控制方面,区域碳市场也需设立好中长期总量控制目标。从目前碳交易试点情况来看,大多数交易都仅集中在履约期前,因为大多数企业不敢保证储存在手中的碳配额未来是否长期有价值且能不断升值,交易仅为了完成履约而进行。如果整个京津冀区域能够确定2020年左右的碳排放总量计划,该地区企业就会将碳配额作为资源及时储备、交易,真正形成市场需求。碳配额有效期时间越长,那么企业对于持有碳配额预期就会越好,自然就愿意多购买配额进行存储以备今后不时之需。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

鲁公网安备 37030402001200号